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新闻

煤矿虹膜机:黑夜里的“身份哨兵”

井下巷道的灯光忽明忽暗,矿工摘下安全帽,把眼睛凑向井口那台蒙着薄尘的设备。没有刷卡的声响,也不用输入数字,只听“嘀”的一声轻响,屏幕上跳出“身份核验通过”——这台被矿工们叫做“眼睛哨兵”的设备,就是煤矿虹膜机。在黑黢黢的煤矿里,它不像门禁卡那样容易丢失,也比指纹打卡机少受煤灰的“欺负”,单凭人眼虹膜上独一无二的纹路,就能把每个矿工的身份辨得明明白白。

煤矿虹膜机:黑夜里的“身份哨兵”

为啥煤矿里偏要选虹膜机?先得说说煤矿的特殊性。井下湿度大,煤灰又细又多,指纹打卡机的传感器沾了灰,常“认不出”人;工人们戴着手套,掏门禁卡也不方便,万一卡掉进设备缝隙里,还可能耽误事。但虹膜不一样,它藏在瞳孔外面,平时受眼睑保护,就算脸上沾了煤灰,只要眼睛能对着设备,纹理就能被拍清楚。更关键的是,虹膜纹理打娘胎里就定了型,一辈子几乎不变,就算是双胞胎,纹路也差着毫厘——这种“改不了、仿不了”的特性,在讲究安全的煤矿里,比啥都实在。

可在煤矿里装虹膜机,不是把设备往墙上一挂就完了。井下的光线乱,有头顶的防爆灯,还有矿工头灯晃来晃去,设备得自带“抗干扰”的本事。现在的煤矿虹膜机,大多用的是近红外光照明,这种光人眼看着不刺眼,却能把虹膜上的小纹路照得透亮,就算旁边有强光晃,也能稳稳拍下清晰的图像。拍下来还不算完,机器得快速“挑重点”:先把眼睑、睫毛挡着的地方“裁掉”,再从剩下的纹理里提取出几十甚至上百个特征点,跟数据库里的信息一对,几秒钟就知道“这人对不对”。

这些年在煤矿待久了,虹膜机早不只是“看门的”。以前矿上查考勤,得有人盯着打卡记录,偶尔还会有代打卡的事;现在虹膜机连着矿上的系统,谁几点下井、几点上井,数据实时就存进电脑里,既省了人工,也少了猫腻。更要紧的是安全——要是有没经过培训的人想混下井,虹膜机一“瞅”就拦下来了;万一井下出点啥情况,对着虹膜机查记录,能立刻知道谁还在井下,给救援省了不少事。有次矿上搞应急演练,就是靠虹膜机的记录,五分钟就查清了“被困人员”位置。

当然,它也不是没闹过“小脾气”。有回新来的矿工戴了副厚镜片眼镜,对着设备晃了半天,机器就是不认——后来才知道,镜片反光把虹膜挡住了,摘了眼镜才顺利通过。还有冬天,矿工从井下上来,眼镜上结了层雾,也得先擦干净才能用。另外,早期的虹膜机怕冷又怕潮,井下温度一低,偶尔会“反应慢”,这两年厂商改了散热和密封,才慢慢顺了手。

现在矿上的虹膜机越做越“懂事儿”。有的设备镜头做了防尘设计,沾了煤灰拿布一擦就好;有的连着手环,矿工下井前对着机器一扫,手环上还能显示“已核验”,方便跟其他设备对接。听说还有人在琢磨,能不能让虹膜机顺带测测矿工的疲劳程度——要是眼睛里的血丝太多,机器就提醒“该休息了”,这要是能成,安全上又多了层保障。

说到底,煤矿虹膜机在井下的意义,早超出了“身份核验”这四个字。它就像个沉默的哨兵,不声不响地把好下井的第一关,既让合规的人顺顺利利干活,也把风险挡在井口外。在安全比啥都金贵的煤矿里,这种“不添麻烦又靠得住”的技术,才是真的帮上了忙——毕竟对矿工来说,平平安安下井、清清楚楚认人,比啥都实在。


Back
Top